描写外面的成语-ku娱乐
释义:原就药的疗效而言。后多指安定内部,排除外患。
出处:汉·张仲景《伤寒论·太阳病上》:“甘草甘平,有安内攘外之能。”
释义:抬起头望着天边。形容态度傲慢,或做事脱离实际。
出处:清·归庄《王大痴像赞》:“昂其首,睅其目,举觞而望青天者,是为王大痴。”
释义:昂:抬起。抬起头望着天边。形容态度傲慢或做事脱离实际。
出处:鲁迅《书信集·致萧军、萧红》:“他们昂头天外,评论之后,不知那里去了。”
释义:八面荒远的地方以外。形容极其旷远。
出处:《列子·仲尼》:“虽远在八荒之外,近在眉睫之内。来干我者,我必知之。”
释义:不必跟外面的人说。现多用于要求别人不要把有关的事告诉其他的人。
出处:晋·陶潜《桃花源记》:“此中人语云,不足为外人道也。”
释义:暴:残害;陵:同“凌”,侵犯,凌侮。对内残害百姓,对外欺压弱小。
出处:《周礼·夏官·司马上》:“贼贤害民,则伐之,暴内陵外,则壇之。”
释义:超:高超脱俗;物外:世外。超出世俗生活之外。引申为置身事外。
出处:宋·苏轼《超然台记》:“予弟子由适在济南,闻而赋之,且名其台曰‘超然’。以见予之无所往而不乐者,盖游于物之外也。”
释义:以:用法等同“于”。超脱于物象以外。指诗文的意境雄浑、超脱。也比喻置身世外,脱离现实的空想。
出处:唐·司空图《诗品·雄浑》:“超以象外,得其环中。”
释义:以:用法等同“于”。超脱于物象之外。形容诗文意境雄浑、超脱。也比喻置身世外,脱离现实的空想。
出处:唐·司空图《诗品·雄浑》:“超以象外,得其环中。”
释义:接受这一方面的好处,却为那一方面卖力。也指将自己方面的情况告诉对方。
出处:鲁迅《且介亭杂文末编 “立此存照”(四)》:“凡一班吃里爬外,枪口向内的狼鼠之辈,读此亦当憬然而悟矣。”
释义:指完完全全。
出处:郭沫若《屈原》第二幕:“到了你们这一代就不同了,你们根本就没有受过烙印,所以你们的诗,彻内彻外,都是自己作主人。”
释义:指从里到外。
出处:《水浒传》第十一回:“[柴进]叫庄客取一笼衣裳出来,叫林冲彻里至外都换了。”
释义:接受这一方面的好处,却为那一方面卖力。也指将自己方面的情况告诉对方。
出处:周立波《暴风骤雨》第一部六:“人心隔肚皮,备不住有那吃里扒外的家伙走风漏水,叫韩老六跑了。”
释义:指出乎人的意料之外。
出处:《黄绣球》第四回:“自想这件事真出于意外,必须自家投到,中诉明白,不能平白地叫妻子良受诬辱。”
释义:指当敌对的双方相逢时,彼此对对方都格外警觉和敏感。
出处:《醒世恒言·蔡瑞虹忍辱报仇》:“相公所见极是明理;只是仇人相见,分外眼睁,这几日何如好过!”
释义:指行动出于敌方意料之外。
出处:毛泽东《关于平津战役的作战方针》:“此种计划出敌意外,在你们最后完成部署以前,敌人是很难觉察出来的。”
释义:眼红:激怒的样子。仇敌碰在一起,彼此更加激怒。
出处:赖传珠《模范红五团的新荣誉》:“真是仇人见面,分外眼红。”
释义:指当敌对的双方相逢时,彼此对对方都格外警觉和敏感。
出处:元·李致远《还牢末》第四折:“可不道仇人相见,分外明白。”
释义:指当敌对的双方相逢时,彼此对对方都格外警觉和敏感。
出处:明·施耐庵《水浒传》六十八回:“燕青牵了那匹千里龙驹,径到大寨。宋江看了大喜,仇人相见,分外眼明。”
释义:用于意想、预料之外。
出处:清·文康《儿女英雄传》:“自己倒出乎意外,一时抓不着话岔儿。”
- «
- 1